(相关资料图)
生物技术(BT)与信息技术(IT)的跨界融合,正在催生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近日,上海市体外诊断芯片技术创新中心成功通过上海市科委的答辩验收。
据介绍,上海市体外诊断芯片技术创新中心,由上海驷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共建,该技术中心基于BTIT(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的底层技术,专注于体外诊断领域的技术创新,积极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旨在服务上海嘉定及长三角区域企业,助力国内医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体外诊断芯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陈昌,在欧洲有10多年的BTIT技术积累,自2019年回国后,一直致力于BTIT技术的研究。“BTIT作为一种交叉‘物种’,已经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必经之路。”陈昌认为,给生物技术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将进一步打响上海市体外诊断芯片技术创新中心品牌影响力,提升新时代嘉定在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产业的战略优势。
6月12日,上海市体外诊断芯片技术创新中心展示了其在体外诊断芯片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该创新中心在微纳芯片核酸扩增分析仪、诊断试剂盒、生物芯片、微流控芯片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技术突破,并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得以应用。
“我们的微纳芯片,仅有指甲盖大小。目前,该研发成果已经应用于部分企业的‘微纳芯片核酸扩增分析仪’和‘新冠’‘猴痘’核酸检测试剂等产品。它不仅保留了传统PCR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还将原来1小时以上的40个PCR扩增循环的实时检测时间缩短至5分钟,整个核酸检测过程缩短至半小时就能获得结果。”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驷格生物总经理刘博表示,基于半导体MEMS技术研发生产的硅基核酸检测芯片,能保证精准和极其快速地升降核酸扩增,从而获得更快、更灵敏和更准确的检测结果。目前,该产品已具备欧美市场准入条件,并实现海外销售。
近年来,我国AI+医疗器械赛道火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除了专注于技术研发创新之外,该创新中心还为初创团队提供专业孵化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管是哪一个赛道的创业者,选择在哪落地,最重要的还是产业生态,而技术创新中心将为上海市及长三角的医疗技术创新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2年前,我们还是研发孵化平台上的兴趣小组,有做传感器的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我们也不知道原来医疗器械上有信息技术融合的需求。”上海近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仲涛说。
目前,该创新中心孵化的上海近观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知识产权转让4000万元。梅仲涛表示,创新中心为他们提供了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两类人才交叉融合的平台,让企业人才跟研发医疗器械的团队能够多方位结合,形成交叉学科的创新突破。目前,近观科技已获得2亿元的天使轮融资,下一步将依托企业氮化硅基生物硅光设计、制造、封测和应用技术,打造生物硅光为核心技术的BTIT跨界产品研发和应用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高端仪器的微型化,并应用于医学、大健康、公共安全、工业监控、外太空等行业领域。
“我们创新中心在BTIT领域里,将以体外诊断(IVD)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将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技术应用于体外诊断)和硅基芯片的研发与应用为核心,推动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应用示范,形成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创新中心副主任罗晓丽说。(来自“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